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兰州大学报]郑国锠先生:兰大精神的铸造者

日期: 2018-10-24 阅读:

[兰州大学报]郑国锠先生:兰大精神的铸造者

日期: 2018-10-24 阅读: 1597 来源: 兰州大学报

作者:□ 熊友才

  备受尊崇和爱戴的郑国锠院士已离开我们两周了,国家及社会各界对先生不幸辞世表达了深切的哀悼和吊唁。这不仅源于郑先生崇高的人格风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而且源于国家对西部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源于我们这个时代对郑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的渴求。学术界对郑国锠院士的评价颇多,其中六个字最具代表性,那就是:宗师、勇士、楷模。这六字表达了一种精神特质,值得我们认真总结。郑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驻,这种精神很难用语言来表达。郑先生是1951年来兰州大学工作,迄今已有61个年头,为兰州大学勤奋工作了大半个世纪。郑先生出生在江南水乡,来到祖国的大西北,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西部,奉献给了生物科学事业。
  斯人远去,精神永存。郑国锠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财富用兰大精神再恰当不过了。兰大“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精神,源于兰大“勤奋、求实、进取”良好学风,两者共同构建起兰大精神的核心与特征。郑先生一生经历无数坎坷,然而从未动摇过他扎根西部的信念!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毅然来到了兰州大学。在他担任生物系系主任期间,他经历了国家的社会经济最为困难和恶劣时期,包括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等。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面临“孔雀东南飞”人才外流逆潮。在他的人生中的黄金时期,兰大周边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时期,道路崎岖,无风三尺土,下雨满街泥,生活物资极为匮乏。然而,郑先生扎根西部大半个世纪,编辑了我国第一部《细胞生物学》教材,组建了教育部直属细胞生物学研究室,从国家层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国的细胞生物学奠基和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郑先生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兰大精神,并完美地践行了兰大精神。
  回想我们最近在肯尼亚开展的节水农业方面的工作,感慨良多。我们在肯尼亚遇到了一些困难,有人身安全方面的困难,有生活方面的困难,也有技术层面的困难,但这些困难是暂时的。面对困难,课题组成员发扬“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的精神,铭记作为兰大人的光荣使命。在肯尼亚工作期间,既要面对恐怖和绑架袭击,又要面对无水无电,无法生火做饭等困难,且住处年久失修,壁虎和爬虫遍地。在试验过程中,博士生莫非同学出现了强烈的腹痛和头晕症状,但从未言弃,发挥带头作用,完成了大量的关键数据收集和处理工作,他的精神感染了课题组全体成员。王建永和周宏同学在国内已出现身体不适症状,因受强烈紫外辐射,皮肤多处出现溃烂,但咬牙坚持下来,为项目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兰大人,我们珍视兰大的声誉,我们身上流淌的是兰大精神的血液。
  我们一直在思索,究竟什么是“淡泊名利、爱国敬业、直面清贫、乐于奉献”的人格风范?如何练就“严谨笃学、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治学态度?如何践行“扎根西部、心忧天下”的社会抱负?等问题。郑先生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上述精神内涵,郑先生无愧于兰大精神的铸造者!是兰大精神的最好载体!兰州大学需要兰大精神,因为兰大地处西部,在学校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需要大批扎根西部、脚踏实地、乐于清贫的人为之奋斗。中国需要这样的精神,尤其是现今中国社会大幅转型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需要乐于奉献、不计名利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支撑。
  最后,我个人有两点建议,仅供参考。建议之一为郑先生铸造铜像两座,一座树立在兰州大学,因为他是兰州大学百年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精神是全校师生做人做事的楷模;另外一座位于黄河之滨,因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丰碑,他的精神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范本。建议之二是要好好研究一下郑先生留下的思想财富,以“郑国锠院士的学术思想”为题系统整理和归纳郑先生的学术精神和文化内涵,最好由教育学院相关团队来做,学校作为一门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和重点学术项目立项支持。郑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作为兰大精神的铸造者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既是中国细胞生物学的奠基人,更是兰大精神的铸造者。
  (作者系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兰州大学报》 2012年10月31日 第828期 第02版: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