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生命科学学院yh0612cc银河对拟参与申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

日期: 2016-12-28 阅读: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yh0612cc银河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16]41号)文件要求,作为第四参加单位,我院现对拟申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的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项目“青藏高原特色牧草种质资源挖掘与育种应用”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2016年12月28日2017年1月6日。具体内容见附件。

公示期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公示的项目有异议者,可以书面形式向学院反映。提出异议须申明理由和事实依据,单位提出的异议,须在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并注明联系人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个人提出的异议,须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并写明本人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过期或不按要求提出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人:甘桔

联系电话:0931-8912560

生命科学学院

2016年12月28日

附件:

推荐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 青藏高原特色牧草种质资源挖掘与育种应用

推荐单位: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完成单位: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农业大学,全国畜牧总站,兰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四川省金种燎原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凉山彝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白史且,李达旭,马啸,郭旭生,鄢家俊,严学兵,游明鸿,张蕴薇,李新一,何光武,刘文辉,泽 柏,张昌兵,盘朝邦,谢永良

一、推荐单位意见

我单位认真阅读了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全部材料真实有效,我单位和完成单位都已对该项目的推荐情况进行了公示,无异议。

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的草原牧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既维持该区域特别重要的生态地位又发展该区域特别需要的草地畜牧业,是国际难题。为此,本项目自1987年以来,从解决我国青藏高原地区草地畜牧业生产和草原生态建设中存在的共性和关键问题入手,围绕牧草资源收集评价、新品种培育、配套技术研发等,开展了系统研究,构建了以基因资源挖掘为基础、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研发为核心的技术链,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为青藏高原地区草地畜牧业生产、生态建设和藏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技术支撑和创新模式。项目育成青藏高原特色优良牧草新品种15个,获授权专利17件(发明专利11件),制订省级标准50项,发表论文283篇(SCI收录36篇),出版著作14部,编制重大生态项目实施方案481个;累计建牧草种子基地12.3万亩、生产良种2.4万吨,建人工草地497万亩、退化草地治理2728万亩,累计增产青干草1630万吨,可为7761万只羊单位提供冬春补饲草料,已获经济效益47亿元,共可为社会创造60亿元的经济效益,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少数民族高级专家,培训农牧民和基层技术人员32800余人次。

综上所述,该项目研究历时长、工作难度大、成果内容丰富、创新性强,解决了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二、项目简介

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的草原牧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既维持该区域特别重要的生态功能又发展该区域特别需要的草地畜牧业,是国际难题。为此,项目自1987年以来,围绕牧草资源收集评价、新品种培育、配套技术研发等开展了系统研究,构建了以基因资源挖掘为基础、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研发为核心的技术链,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解决了该区域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技术需求,并通过大面积应用,使该区域草地畜牧业发展水平和生态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一)主要创新贡献

1、构建了全球最大的青藏高原特色草种质资源库,创新了国家中心库与地方区域库、资源保育基地相结合的保存体系,有效保存特色草种质资源26643份,为创新利用奠定了基础。首次系统评价了老芒麦、披碱草等重要草种的农艺性状、抗逆特性和遗传多样性分布格局,挖掘和创制了414份优异特色种质材料,为核心种质构建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支撑。

2、建立了老芒麦、披碱草等青藏高原多年生牧草的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率先探明了高寒条件下本土草种的高度适应性和营养品质形成规律,确立了本区域牧草育种的主要方向和目标;揭示出与产草量和利用年限具有高度遗传相关的目标数量性状;首次将系统选择法应用于本土多年生牧草育种;创新了青藏高原牧草品质育种快速选择方法,有效提高了基于乡土种质资源培育优良品种的效率。

3、克服高海拔、选育周期长、杂合度高、生产性能不稳定等难点,选育出15个青藏高原特色牧草新品种,填补了该区域优良牧草新品种匮乏的空白。新品种生产性能稳定、品质好、适应性强,连续多年入选本区域主导品种持续推广利用,有效提高了畜牧业生产和草原生态建设中优良牧草品种的覆盖率。

4、研发集成新品种良种繁育、牧草丰产栽培、青贮草产品加工利用、草地改良等配套技术体系,制定技术标准50个,获授权专利17件。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创新了主导草种持续高产、高寒地区低温青贮、退化沙化草地生产力稳定提升等关键技术,多项技术入选本区域主推技术,形成了有效支撑高寒地区牧草生产和生态建设的整体解决方案。

(二)主要知识产权

育成新品种15个;获专利17件(发明专利11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制订省级标准50项,发表论文283篇,其中SCI收录36篇,SCI总引用230次,CSCD收录139篇,CSCD总引用641次;出版著作14部。

(三)技术经济指标和推广情况

构建了全球最大的青藏高原特色草种质资源库,保存资源26643份;新品种草产量比对照增产10%~68%,连续多年入选本区域主导品种;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应用后,实现种子5~6年持续高产,产量提高30%以上,质量达国家二级以上;牧草持续稳产6~7年,产量提高50%以上;青贮产品粗蛋白含量平均提高2~3个百分点;天然草地生产力提高3~5倍,持续利用5~6年。项目期累计建种子基地12.3万亩、生产良种2.4万吨,建人工草地497万亩、退化草地治理2728万亩,累计增产青干草1630万吨,可为7761万只羊单位提供冬春补饲草料,已获经济效益47亿元,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三、客观评价

(一)中国农学会科学技术成果评价报告认为本项目成果总体水平达国际先进、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6年11月20日,中国农学会组织夏咸柱院士、印遇龙院士、南志标院士等9位专家对“青藏高原禾本科牧草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成果进行了评价,认为:该成果从我国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支柱产业稳定发展需求入手,围绕牧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优质新品种培育、配套技术研发等开展了研究,形成了一整套适于青藏高原的牧草生产技术体系,并进行了应用推广。整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其中对老芒麦、披碱草等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和品种选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国内同行专家对项目核心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1、2009年5月10日,以“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牧草育种项目首席科学家李聪研究员为组长的鉴定专家组对“川西北高原牧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成果进行了鉴定,认为:“该项目紧密结合川西北高原草地畜牧业和生态建设的生产实际,进行了牧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新品种选育研究,在育种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机制等方面有所创新,该成果总体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其中老芒麦、垂穗披碱草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及老芒麦、短芒披碱草的转基因技术体系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

2、2013年3月26日,以中国草学会第六、七届副理事长、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四川农业大学张新全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对“川草1、2号老芒麦产业化技术集成及推广应用” 成果进行了鉴定,认为:“该项目紧密结合牧区生产和生态建设实际,集成技术先进、实用,推广范围广,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总体水平国内领先。”

四、推广应用情况

1、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农发办、省财政专项资金等牧草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资金支持下,累计建新品种良种繁育基地12.3万亩;结合国家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项目资金,累计建植优质人工饲草料生产基地497万亩,补播改良退化草地累计2703万亩,治理沙化草地(湿地)24.5万亩,使项目成果在青藏高原地区得到大面积应用。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出具的《农业科研成果经济效益测评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项目种子基地、饲草料基地、退化补播草地、治理沙化草地累计达3237万亩,2003年-2015年,已获经济效益47亿元。

3、项目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推广模式,整合土地、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形成了省、州、县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种子基地经营实体,实现了种子基地长效运行,为国家种子基地建设提供了参考样板;以种子基地为依托,建立了“三个一点”(抗灾资金出一点、牧民自筹一点、公司让利一点)的抗灾保畜新模式;探索出“政府购买品种、企业集中繁种、项目配套转化”的牧草新品种推广模式,大大提升了新品种推广效率。

4、通过项目实施,提高了农牧民种草积极性,增强项目实施区抗灾保畜能力、减少牲畜死亡、增加农牧民收入,对藏区精准扶贫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少数民族高级专家,培训农牧民和基层技术人员 32800余人次,为推动区域草业科技进步储备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形成了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牧草体系阿坝综合试验站、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等科研平台,极大地提升了青藏高原地区草业科技研发水平。

5、助推生态建设效果明显,据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发布的《2015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显示,项目实施区草原植被盖度比非实施区平均高出8个百分点,高度、鲜草产量和可食鲜草产量分别增加42.1%、33.2%和42.8%。通过圈养和补饲,减轻草地压力,降低草原超载率,一定范围内实现了草畜平衡。

五、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发明专利

有效状态

发明

专利

川草引3号虉草无性繁殖栽培方法

中国

ZL201210277015.3

2015-06-03

1687090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白史且,李达旭,张昌兵,鄢家俊,游明鸿,刘刚,邓永昌

有效专利

植物新品种权

阿坝垂穗披碱草

中国

407

2010-06-12

品种登记号407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张昌兵,张玉,李达旭,游明鸿,白史且

其他有效知识产权

植物新品种权

川草二号老芒麦

中国

083

1991-05-20

品种登记号083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杨智永,王元富,盘朝邦,柏正强

其他有效知识产权

植物新品种权

维加斯高羊茅

中国

355

2007-11-29

品种登记号355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百绿国际草业有限公司

白史且,陈谷,张丽霞,张玉,邓永昌

其他有效知识产权

植物新品种权

阿坝硬秆仲彬草

中国

365

2009-4-17

品种登记号365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川草生态草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杨满业,肖冰雪,郑群英,白史且,陈琴

其他有效知识产权

植物新品种权

阿坝燕麦

中国

401

2010-06-12

品种登记号401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红原县畜牧兽医局

谢志远,刘刚,张晋侦,吴贤智,白史且

其他有效知识产权

植物新品种权

川草引3号虉草

中国

341

2007-11-29

品种登记号341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张昌兵,李达旭,卞志高,刘刚,仁青扎西

其他有效知识产权

植物新品种权

阿伯德多花黑麦草

中国

023

1987-12-30

品种登记号023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盘朝邦,刘国藩,陈琳,谢世才,郭云海

其他有效的知识产权

植物新品种权

川草一号老芒麦

中国

052

1990-06-20

品种登记号052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杨智永,王元富,盘朝邦,胡啓元,柏正强

其他有效知识产权

发明

专利

一种提高航天搭载种子诱变效率的方法

中国

ZL200810112857.7

2008-05-26

927532

中国农业大学

张蕴薇,韩建国,任卫波,杨富裕,冯鹏,李建

有效专利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

姓名

排名

行政职务

技术职称

工作单位

完成单位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白史且

1

院长

研究员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本成果方案的总设计人和主持人。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201003023)首席、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阿坝综合试验站站长。组织和全面负责项目研究及示范推广工作,对创新点1、2、3、4均做出了主要贡献。育成4个国审牧草品种,选育3个新品系进入国家区域试验网;发表论文69篇,SCI收录论文9篇,主(参)编专著6部;指导博(硕)士论文1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编制地方标准31个;科研获奖2项;指导川草1号、川草2号老芒麦国家种子基地建设,推动阿坝垂穗披碱草突破性牧草品种推广模式实施。

李达旭

2

副院长

研究员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主要负责牧草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与发掘创新,品种选育、配套技术研制和示范推广工作。主研育成2个牧草新品种和3个新品系;发表论文31篇,SCI收录论文3篇,主(参)编专著5部,完成博士论文1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编制地方标准15个;科研获奖2项;主持建立四川省草种质资源数据信息库3个。对创新点1、2、3、4均作出了主要贡献。

马 啸

3

系主任

教授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主要负责牧草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与发掘创新,品种选育工作。选育牧草新品系3个,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4篇,SCI收录论文11篇,参编专著2部;完成博士论文1篇,指导硕士论文3篇;获国家专利1项;科研获奖2项。对主要技术创新点1、2作出了主要贡献。

郭旭生

4

教授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

主要负责高寒地区青贮草产品开发和利用技术研究。收集保存乳酸菌资源3120份,并筛选出耐低温乳酸菌;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7篇,SCI收录论文7篇,指导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对创新点2、4作出了主要贡献。

鄢家俊

5

牧草所副所长

副研究员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主要负责草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及对青藏高原地区老芒麦遗传多样性研究和优异种质筛选,参与阿坝垂穗披碱草突破性牧草品种推广。参与选育3个新品系,发表论文22篇,SCI收录3篇,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1部,参编2部,完成博士论文1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编制地方标准6个;科研获奖2项。对创新点1、2、4作出了主要贡献。

严学兵

6

教授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主要负责披碱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披碱草属物种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形成机制,提出了相应的保育和草地放牧管理策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6篇,SCI收录论文9篇;完成博士论文1篇,指导硕士论文2篇。对创新点1、2作出了主要贡献。

游明鸿

7

牧草所

所长

副研究员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主要负责牧草新品种筛选、配套技术研究,参与种质资源收集、新品种国家种子基地建设和成果转化工作。主研选育1个国审牧草品种、3个新品系;发表论文51篇,SCI收录2篇,参编专著4部,完成博士论文1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编制地方标准18个;科研获奖3项。对创新点1、3、4作出了主要贡献。

张蕴薇

8

副系主任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主要负责牧草种质资源发掘创新和品种选育工作。主研育成牧草新品种1个,发表论文12篇,SCI收录3篇,主(参)编专著2部,指导硕士论文2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对创新点1、3作出了主要贡献。

李新一

9

处长

高级畜牧师

全国畜牧总站

全国畜牧总站

主要负责组织构建青藏高原牧草资源保存体系,开展青藏高原特色资源收集保存和抗性评价工作,主编专著1部。对创新点1作出了主要贡献。

何光武

10

副站长

推广研究员

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

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

组织参与资源收集、评价和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参与育成新品种1个、制定标准10个、发表论文34篇;对创新点1、3作出主要贡献。

刘文辉

11

科室主任

副研究员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参加牧草种质资源收集整理、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育成新品种1个,参编专著1部,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编制地方标准2个。对创新点3作出了重要贡献。

泽 柏

12

调研员

研究员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国家老芒麦种子基地建设项目主要负责人,组织实施川草1号、川草2号老芒麦国家种子基地建设及成果示范推广。发表论文2篇,主编专著2部,参编地方标准13个,科研获奖2项。对创新点4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昌兵

13

办公室

副主任

助理研究员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参加牧草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和品种选育工作。育成牧草新品种2个和牧草新品系3个,发表论文2篇,参编地方标准9个,科研获奖2项。对创新点1、3作出了重要贡献。

盘朝邦

14

副研究员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参与资源评价和品种选育工作。育成国审牧草品种3个,发表论文20篇,对创新点2、3作出了重要贡献。

谢永良

15

技术总监

高级畜牧师

四川省金种燎原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金种燎原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新品种选育与推广;育成新品种2个、参与制定标准1个;对创新点3作出主要贡献。

七、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完成单位名称

排名

创新推广贡献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1

对第1、2、3、4创新点有重大关键贡献。本项目主持单位,全面负责项目设计和组织实施,自1987年以来,围绕牧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优良新品种培育、配套技术研发等开展了研究,研制出适于青藏高原的牧草生产技术体系,育成青藏高原特色禾本科牧草新品种8个;获发明专利授权5件,发表论文150余篇,SCI收录12篇,指导博(硕)士论文15篇;编制地方标准31个;出版著作8部,编制重大生态项目实施方案481个;科研获奖3项;在青藏高原地区创建了国家种子基地运行的长效机制和突破性牧草品种推广模式,建立了老芒麦等国家种子基地12.3万亩,主推草种在饲草料基地建设和退化沙化草地治理方面大面积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四川农业大学

2

对第1、2创新点有重要贡献。收集保存了青藏高原重要牧草种质资源,率先从多个层次对老芒麦、垂穗披碱草等优良牧草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评价,利用多种新型分子标记技术,首次报道了川西北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等牧草种质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发表相关论文24篇,其中SCI收录11篇,同时选育出3个牧草新品系;参编专著2部;获国家专利1项;科研获奖2项。

全国畜牧总站

3

对第1创新点有重要贡献。组建了我国牧草种质资源保护收集协作组,构建了全国草种质资源中心库和青藏高原牧草资源保存体系,收集保存资源20376份,组织开展重要种质抗性鉴定评价,主编专著1部。

兰州大学

4

对第2、4创新点有重要贡献。主要负责高寒地区青贮草产品开发和利用技术研究,揭示高寒牧草适应环境的品质形成规律,收集保存乳酸菌资源3120份,筛选出耐低温乳酸菌,研究集成高寒牧区青贮关键技术,提高了青贮效率和产品质量,研发出牦牛专用营养舔砖。发表论文27篇,SCI收录7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

河南农业大学

5

对第1、2创新点有重要贡献。利用分子标记和核基因序列,研究了披碱草属物种种群的遗传变异规律和基因流发生机制,发现了青藏高原是我国披碱草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中心,证明了放牧是影响披碱草属植物进化的强驱动力,揭示了披碱草适应青藏高原海拔变化的种群遗传学证据,提出了青藏高原地区该类群牧草的遗传保护策略。发表论文36篇,SCI收录9篇。

中国农业大学

6

对第1、3创新点有重要贡献。开展了航天诱变技术研究,创制新麦草和红豆草新材料54份;育成牧草新品种1个,发表论文12篇,SCI收录3篇,主(参)编专著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

7

对第1、3创新点有重要贡献。开展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育成新品种3个,制定地方标准10个,发表论文34篇,建立康巴垂穗披碱草种子基地。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8

对第3创新点有重要贡献。参加牧草种质资源收集整理、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研究。育成新品种1个,参编专著1部,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编制地方标准2个。

四川省金种燎原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9

对第3创新点有重要贡献。参加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参与育成新品种4个。

凉山彝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

10

对第3创新点有重要贡献。参加新品种选育工作,育成新品种1个。

八、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本成果的取得历时27年(1987.01-2013.12),得到了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20100302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DB3B07、2007BADB3B04)、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CARS35-35)、中央财政专项牧草种质资源保护项目(2130135)、四川省“十一五”、“十二五”饲草育种攻关(2006YZGG-11,2011NZ0098-11)、农业部种子基地建设和四川省成果转化(阿坝垂穗披碱草、川草引3号虉草、阿坝硬秆仲彬草)等项目的支持,成果主要完成人自始至终都是项目研究主力军,成果研制人员在青藏高原牧草资源收集保存评价、新品种选育、配套技术研制及推广应用方面长期开展合作。

项目第1完成人白史且与第2完成人李达旭、第5完成人鄢家俊、第7完成人游明鸿、第12完成人泽柏、第13完成人张昌兵、第14完成人盘朝邦同在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工作,多年来共同开展青藏高原地区牧草资源收集评价、新品种选育和应用推广工作,由第1完成人主持的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牧区优质高效饲草生产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20100302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青藏高原高寒区优质丰产饲草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2008BADB3B07)、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阿坝综合试验站、四川省“十一五”、“十二五”饲草育种攻关等项目,其余完成人均作为主研或团队成员参与了研究工作;上述完成人共同完成的“川西北高原牧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项目获2009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青藏高原东部牧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项目获2015年中华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上述完成人还在牧草新品种登记(阿坝垂穗披碱草、川草引3号虉草)、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川草引3号虉草无性繁殖栽培方法(ZL201210277015.3))、专著合著(《四川牧区人工种草》,《老芒麦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论文合著(见附件代表论著和论文目录)等方面均有合作。

项目第1完成单位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主持完成的科技奖励“川西北高原牧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和“青藏高原东部牧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均有项目第2完成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参与,第3完成人马啸是参与人员;项目第1、第2、第9(四川省金种燎原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第10(凉山彝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完成单位均为四川省饲草育种攻关项目主要参与单位,项目1、2、3、5、7、13、15(谢永良)完成人均为主研人员,共同开展了青藏高原东部牧草资源收集品种、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工作;项目第1完成人白史且作为导师指导了第3完成人马啸的博士论文,并在专著合著(《老芒麦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论文合著(见附件代表论著和论文目录)等方面均有合作。

项目第1完成人白史且主持的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牧区优质高效饲草生产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201003023),项目第6(中国农业大学)、第8(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完成单位均是主要参与单位,第8(张蕴薇)、第11(刘文辉)完成人均为主研人员;项目第6完成单位(中国农业大学)还参与了第1完成单位主持的科技奖励“青藏高原东部牧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第8完成人张蕴薇是参与人员。

项目第3完成单位(全国畜牧总站)主持的牧草种质资源保护项目,第1、第2、第7(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第8完成单位均是西南协作组和青藏高原协作组成员,第1、2、3、5、7、9(李新一)、10(何光武)、11、13完成人均为主研人员,共同开展了青藏高原地区特色牧草资源收集保存工作。

项目第1完成单位与第4完成单位(兰州大学)、第5完成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分别在青藏高原乳酸菌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和披碱草属植物研究与利用方面长期开展合作,第4完成人(郭旭生)、第6完成人(严学兵)是主要参与人员,第1、2、3、4、5、6、7完成人共同完成了专著合著(《老芒麦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